 中国的吹管乐器起源甚古,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及民俗节日中,吹管乐器仍是主要乐器。
根据乐器的发音方式,可以分为三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如笛子;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如唢呐;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如芦笙。
根据乐器制作用材,可以分为木制乐器和竹制乐器。
典型的吹管乐器有笛、箫、笙、唢呐、管子、葫芦丝等。
笛
传统的笛子为竹制,用竹子打通竹节后制成。一般有六个按音孔、一个吹孔和一个笛膜孔,笛膜孔上贴以苇内薄膜或竹内薄膜,以扩大音量并使音色清脆明亮,但也有不开笛膜孔的,声音较为厚实、沉稳。笛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用来给北方梆子戏曲伴奏的梆笛和多用来伴奏昆曲的曲笛。笛多用于独奏、合奏和歌唱的伴奏,在民间乐队中常处于领奏地位。笛子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发音嘹亮,表现力丰富,是一种应用普遍、深受欢迎的乐器。
萧
箫也叫洞箫,单管、竖吹,传说源于西汉西羌,所以又叫羌笛。箫一般为竹制,也有玉制的玉箫和铜制的铜箫等,竹节除顶上一个不打通外,其余的打通,然后在顶节与管身接合处开一半椭圆形吹孔,管身开六个指孔,最上面一个指孔开在后面,其余五个开在前面。箫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笙
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连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的音色甜美、柔润,比二胡明亮,比笛子柔美,还能方便地吹奏和音。因此除了用作独奏乐器外,还经常在乐队中充当各种音色融合的作用。
唢呐
唢呐由波斯传入。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葫芦丝
葫芦丝的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是由一个完整的葫芦,加上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的。在葫芦的柄端,插有一根竹管作为吹口,葫芦作为共鸣箱;葫芦的底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竹管上都镶有一枚铜制或银制的簧片,中间的那根主管最粗,上面开有七个音孔,可以吹出旋律,两旁的副管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 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少数民族中。
|